中医详解食物五味五色与归经

时间:2018-07-13 02:55:42 来源:百草养生汇作者:食物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食物的酸、甜、苦、、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就是说,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味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

《灵枢·五味论》就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多食之令人心。”

《素问·五生成篇》又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就是说,五味不足或太过,都会引起内器官的疾病。例如喜欢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脾、胃)往往都比较衰弱。西洋医学对于器官疾病治疗,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及“小建中”等。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

在五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中医认为,主气,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灵枢·五味论》还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病禁苦。”这就是说,金克木(克肝),所以肝病禁辛;克火(肾克心),所以心病禁咸;木克土(肝克脾),所以脾病禁酸;土克(脾克肾),所以肾病禁甘;火克金(心克),所以病禁苦。

由此可见,饮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

《本备要》说:“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有收、降、补、散、软的理效用,食物的五味亦具有同样的功效。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味,有助于正确地选用食部方中的食物,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汉·张仲景曾经说过,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可见,食物的味还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健康,应引起重视

1.括涩味)食物

常用的属于酸味食物、番茄、马齿苋、赤豆、橘子、橄榄、杏、枇杷、桃子、山楂、石榴、乌梅、荔枝、葡萄等。

酸味食物有敛汗、涩精、收缩小便、止喘、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出、泄泻、小便频多、滑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病。

酸味固涩容易敛邪,因此,如感冒出汗、急肠火泄泻、咳嗽初起,均当慎食。

2.苦食物

常用的属于苦味的食物苦瓜叶、苦杏仁、百合、果、桃仁等。

苦味食物有清、泻火、湿、降气、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证、湿证。

表现中烦口渴多饮、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脉浮数的,可选用苦瓜叶;表现为午后潮、两颧潮红、咳嗽肋作的,可食用百合;表现为发不退、下腹部满的,可配用桃仁。湿证表现为四肢浮肿、小便短少、气短咳逆的,可配用果。

苦味清火易骨气,不宜多,尤其脾胃虚弱者更宜审慎。

3.辛食物

辛即味,常用的辛味食物有姜、葱、大蒜、香、洋葱、芹椒、椒、茴香、豆鼓、韭、酒等。

辛味能宣散,能行气,通脉,适宜有外感表证或风寒湿邪者服食。

近代研究认为辛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促进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如外感风寒感冒者,宜具有辛味的生姜、葱、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对寒凝气滞的胃、腹经之人,宜椒、茴香、荜拨、砂仁、桂皮等辛食品以行气散寒止;风寒湿痹患者宜饮用辛酒或酒,借以辛散风寒、温通脉。

同是辛味食物,有属于的,也有属于寒的。如生姜辛而适宜于恶风寒、骨节酸鼻塞流清涕、舌苔、脉浮紧的风寒感冒病症;豆豉辛而寒,适宜于身、怕风、汗出、咳嗽痰稠、口干咽、苔、脉浮数的风病症。

辛味食物大多发散,易伤津液,食用时要防止过量。

4.甘括淡味)食物

甘即甜,这类食物甚多,常用的有莲藕、茄子、蕹、番茄、茭、萝卜、丝瓜、洋葱、笋、土豆、菠、荠南瓜、芋、扁豆、碗豆、胡萝卜、芹冬瓜(淡)、瓜、豇豆、桂、豆腐大豆、绿豆、赤小豆、豆、薏苡仁(淡)、蚕豆、刀豆、荞麦、高梁、粳米、糯米玉米(淡)、大麦、小麦、木耳、蘑菇、薯、蜂蜜、蜂乳、银耳、牛奶、羊乳、甘蔗、柿子、苹果、荸荠、梨、生、西瓜(淡)、菱、香蕉、桑葚、荔枝、芝麻、橘子、栗子、大枣、无果、酸枣仁、莲子、核桃、桂圆、鲢、鳗、龟、鳖、鲤、鲫田螺、鳝、羊、鸡、牛、鸭、麻雀、火燕窝、枸杞、芡实、香菇等。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拘急与痉挛、缓解作用,可用作治疗虚证。淡味食物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作用。如果晕目糊、少气于讲话、病倦乏力、脉虚无力之气虚证的,可选用牛、鸭、大枣等;如表现为身寒怕冷、蜷卧嗜睡之阳虚证的,可选用羊、麻雀等。甘能缓急,如出现虚寒腹、筋脉拘急的,可选用蜂蜜、大枣等。

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虚羸者,适宜味甘之品。

5.咸括腥味)食物

咸味食物、紫、海、海蟹、海蜇、龟等。

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瘤、痰核、痞块、便秘、阴亏虚等病症。

在甲状腺瘤的治疗过程中,常配合食用海带、海藻,即依据“咸以软坚”的理论,以海带、海藻之咸来软化肿块。民间土法,采用食,用布裹,熨脐腹部治疗寒凝腹,也即“咸以软坚”的实际应用。海蜇味咸,有清、化痰、消积、润肠作用,对痰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结者,食之最宜。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适宜瘿瘤瘰疬、痰火结核者服食。常食之物猪,味咸,除能滋阴外,也能,同样适宜病津伤、咳、便秘之人食用。清代名医王孟英还说:“治液干难产,津枯夺,火灼渴,干嗽便秘:猪,吹去饮。”这些都是咸能润下软坚的效果

食物而言,五味之外尚有“芳香”食品。芳香食品有橘、柑、佛、香橼、芜荽、香椿、茴香等。芳香食物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化浊、避秽、爽神、开窍、走窜等作用

天地有五行,人有五。五配五行,金、木、、火、土,代表了我们的五、肝、肾、心、脾。五不仅可以引申出五味:酸、甜、苦、、咸;同时可引申出五色:、青、、红、。只要每餐都吸收到五色的食品便可做到五行相生,达到调和五,从而滋补身体的机能。

红色食物养心

红色植物 食物有:红椒、红苹 果、红枣、番茄、山檀、蓉等。红色动物食物有:红(猪、牛、 羊)。还有红葡萄酒。

红色为火,故红色食物进入人体后可入心、入,具有益气补和促进液、淋巴液生成,增强心和气功能,具有护心作用。红色食物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它们富含番茄红素、丹宁酸等,可以保护细胞,具有抗炎作用,还能为人体提供质、无机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红色食物有助于减轻疲劳、抗衰老、补、并有驱寒作用。但不能进食过量。过量食用椒、红葡萄酒,有伤身体

食物养脾

常见的食物有:、粟米、玉米木瓜柑橘香蕉、胡萝、豆等。功效:提供维生素A。D、

五行中色为土,因此,食物摄入后,其营养物质主要集中在脾胃区域。如南瓜玉米等,常食可对脾胃大有裨益。食物维生素A、D的含量均比较丰富,能抗氧化、促进排毒延缓衰老维生素A能保护肠道、呼吸膜,减少胃炎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有促进、磷元素吸收作用,能壮骨强筋。

食物能让人集中精神。所以,工作时可以喝杯甘菊,或点粟米、果仁之类的食品

绿色食物养肝

常见的绿色食物有:绿叶果。功效维生素主要来源,清理肠胃

绿色入肝,多食绿色食品具有舒肝强肝的功能,是人体“排毒剂”,能起到调节脾胃消化吸收作用。绿色里丰富的叶酸成分,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可有效地消除液中过多的同型半胱氨酸,保护健康。绿色食物还是元素的最佳来源,对于一些处在生长发育期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绿色无疑是佳品。

绿色食物具有调和身体机能的功效。大部分都拥有绿色的能量,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活力,而且提供大量的纤维素,有助于清理肠胃排毒、促进生长

食物

常见的自色食物有:牛奶、禽类)、米面、豆腐冬瓜、竹笋、山等。功效预防心脑管病 。

色在五行中属金,入,利于益气、润、安定情绪、促进肠蠕动。大多数食物,如牛奶、大米和鸡类等,成分都较丰富,经常食用既能消除身体的疲劳,又可促进疾病的康复。此外,食物还是一种安全相对较高的营养食物。因其脂肪含量比红色食物类低得多,高压、心病等患者,食用食物会更好。食物,如山等,具有非常好的养抗癌的功效,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具有抗衰老作用

食物养肾

食物是指颜色色或紫色、深褐色的各种天然植物。常见的紫色食物有:紫米、芝麻豆、紫木耳、茄子等。功效防治心脑疾病延缓衰老

五行中色主,入肾,因此,常食食物补肾豆、茄子等能够养肾。芝麻木耳、紫等的营养保健用价值都很高,它们可明显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的发生率,对流感肝炎、肾病、贫脱发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表明食物对人体的某个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如:杏仁平喘止咳而归经;菊治疗目赤而归肝经;龙眼,安心神而归心经等等。有的食物能归数经,说明其应用范围大,选择广,如核桃平喘、养、健脑,而归、肝、肾经。

食物归经的理论,在生活和临应用方面,都有一定意义。如梨、甘蔗、香蕉等都是味甘寒的果,但梨偏于清,甘蔗偏于清胃,而香蕉偏于清大肠。这样这三种本来味都相似的食物使用时又有了细微的差别。

中医认为,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食物经;甘味食物脾经;酸味食物归肝经;苦味食物归心经;咸味食物归肾经。

总之,食物、味、归经概念反映了食物与人体的关系,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食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从这些概念和理论出发,就能知道饮食用于食补食疗等方面。

可供的入食物,以及其他大量动植物类的食物,虽然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也都有寒、、温、凉与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分,在功能上有补、泻、温、清的之别,但他们的实质毕竟还是食物。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栋垣特别注意食物之间关系,他认为“借食威,食助力”,道出了食同源,并非食无别。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