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遣方用药的四大流派,你是哪一派?

时间:2018-07-04 15:51:06 来源:三味针火作者:辨证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中医如武术,历来分流派。眼下有人说中医流派逐渐合而为一,或干脆根本不承认有流派的存在。其实不然,无论是从理论渊源、辨证方法治疗思路、具体段等多个角度来看,中医还是存在流派的,甚至派中有派。笔者从遣方用的角度将中医大内科大致分为四大流派。当然,不可能囊括所有配方思路,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一、传统理法方

如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所列的那样,其思路分四个步骤:理、法、方、;辨证分型:根据四诊得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病机,确定治法。拟订处方:通常以某传统处方为基础,列出物及用量

这种处方方法通常以八纲辨证和腑辨证为主,是学院制教育遣方用的主流思路,也就是临诊疗疾病的主要程序方法

以肝火犯型的咳嗽为例。(引自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

主症: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耳赤,咳引,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兼次症:烦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土絮条,口干口苦,胁胀

舌象:舌质红,舌苔少津。

脉象:弦数。

分析(说理分析即辨证阶段):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失肃降,以致气逆作咳,咳则连声;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津亏,则痰粘或成絮状,难以咯吐;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肝络气不和,故胁胀,咳而引。舌质红,苔薄少津,脉弦数,皆为肝火犯之征。

治法(根据辨证所得,确定治法):清肝泻,化痰止咳。

(拟订处方、列出具体物及用量):芩泻散合黛蛤散。(具体略)

根据每个医生习惯不同,方可以不同,如也可以用张景岳的化肝煎,或者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等等。总之,辨证正确,方不同是常见的事情,这也就是有人说“同一个病人,几个老中医可以开出几张不完全同的方子来”的道理

中医是个体医学,笔者认为,个体不仅是指针对病人的同病异治而言,不同的大夫,辨证方法、遣方用习惯也可以大相径庭。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方向对了,同样都可以取得好的疗效。在这个问题上,不一定非要标准化、规范化,条条大路通北京嘛。

二、方证派

关于方证的定义可能意见不一,笔者此处专指古代经典方剂,尤指仲景方剂。此派遣方用基于对经典条文的纯熟,如:“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主之”,见到这样的患者甚至可以不号脉不看舌苔的,有这一组症状存在就可以用吴茱萸试试。

再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中满而烦”“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主之”,或加之室的表现等,遇到上述症状哪怕就是一部分症状,也可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此处的证应是方证,是一组特殊症候的组合,或症状和舌脉的组合。虽俗云“伤寒重脉,温病重舌”,但其实伤寒有时舌脉都不重呢,就是基于对经典的纯熟。

经典类方也要举一反三,如“与芍,其即伸”,那么好,凡是拘挛都可以以杭芍和炙甘酸甘化阴为基础方了,当然,再加些路路通和络石藤、青风藤等通络治标,那就随阁下的意了。

经典类方派曾经是中医的主流,但很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医不愿意下苦功夫去熟悉经典背诵经典了,甚至还有人要求取消伤寒、温病等经典课程

三、病证结合派

眼下中医院的很多大夫都应该属于此派,他们重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也就是和西医理相结合,双重筛选组成处方。他们不会偏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大方向,只是在辨证分型确定以后,具体用时候不唯老祖宗是命,而是结合现代理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这样的结果从理论上讲是双保险,疗效应该比单纯的依靠中医理论指导还要好一些,这和撇开中医辨证,只重视研究只靠理学来组方是有根本区别的。

尿病,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如下数据:

:人参、五加皮、芪、术、茯苓、山、麦芽、葛根、灵芝、生地、熟地、芍、枸杞子、女贞子、麦冬、玉竹、玄参、知母、石斛、山萸、附子、淫羊藿、 蛤蚧、桑叶、桑枝、桑椹、牛蒡子、地骨皮、天粉、三七、大、虎杖、赤芍、紫、夏枯、藕节、连、熊胆、桔、枇杷叶、薏苡仁、玉米须、昆布、汉防己、泽泻、荔枝核、麻、苍耳子、苍术、威灵仙、鬼箭羽、卷柏、蒺藜、僵蚕、荔枝核。

比如阴虚的尿病患者可以从以上物中选择养阴之品,如芍、枸杞子、女贞子、麦冬、玉竹、玄参、知母、石斛、山萸、桑椹、地骨皮、天粉等,如此,既符合中医养阴原则,又符合经过现代研究证实可以降原则,双重筛选,双重保险,其它湿类、阳虚类等以此类推。

这样做的好处还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作用,如避开那些升的中,如党参、刺五加、杜仲、紫苏、生姜、柴胡、龙胆、秦艽、龙葵、槐、槐米、瓜蒌、浙贝母、淡竹叶、娑罗子、鹿蹄、全蝎等。

四、“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派

笔者思索良久,确实没有想出更好的命名方法来给这派医者下个定义,最后还是认为以内经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命名为宜。

高度概括此派的学术特点,就是无论主诉什么,遣方用不针对主诉而去,总以舌脉所见为诊断证的依据,处方遣也以此为根据为方向。与以上三派相比,此派传人恐怕最少。

既然不以主诉为处方遣的主要依据和治疗方向,那么,本派的处方往往给人几种感觉,一是仅仅根据处方,往往看不出是治疗什么病的。再有,该方一般不以某一古方为原始方剂加减,有点随心所欲。

此派常被人讥为“有无方”,其实,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的方从法立,何惧“有无方”?他认为“按病用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无方”。似这等认证明了,立法清楚下的遣方用自然不能说是有无方。

例:咳嗽数月不愈,历经西医抗菌素和中医止咳等法效果不显,细究其脉,肝脉独旺,乃木火刑金,遂以疏肝清肝柔肝之法而愈。

以上四派为笔者所大致归纳,因为学识和眼界所限,自然还有其他门派没有提及,即使在以上四派之中,也还有相互搀杂融合派,时间地点病例不同,同一大夫可以转换学派等情况,总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管窥之见,供同道共享。

本文来源:大象医友会

本文摘自武医养生刘合斌的博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