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雁荡山西邻石桅岩,永嘉最东村的传说和风景,大多数人不知道

时间:2017-11-06 15:06:29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关注永嘉发布的朋友

一定已经知道了

永嘉最北的村是岩坦镇的道基村

永嘉最南的村是乌牛街道的码道村

永嘉最西的村巽宅镇西岙社区的谢山村

那么永嘉最东的村在哪里呢?

请往下拉,答案在这里↓↓↓

在永嘉版图上,鹤盛镇郑源村是最东的村庄,就在石桅岩景区边上,一条狭长的山谷最深处,翻过山海拔最高点的五尖山,就是乐清的大荆了。在一个日,记者带着一名普通市民的好奇,带着新闻记者的职业使命,踏上了这块平日里鲜有外人到来的村子,第一次做客郑源村,想要看看这里村民们的生活,听听他们口中不一样的传说故事……

村民一口纯正的乐清腔

进山的道路并不好走,3米宽的泥路刚好能供一辆行驶,碰上对面驶来一辆,我们就要停下上几分钟交,走走停停,从鹤盛镇政府到目的地,行了近半小时,终于在驻村干部谢信的带领下到达依山傍而建的郑源。村支叶星义和村中几位熟知典故的老人早已在村民中心等候。正待从老人们口中打听郑源的历史,记者却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实,他们能听懂我说的什么,而我却难以听懂那一口纯正的乐清腔,只能求助于一旁的村支和驻村干部在一旁帮忙翻译。

村里留守的老人们说得一口纯正的乐清腔,除了与乐清比邻,还要从郑源村的起源说起。相传在500多年前,一位表山郑氏的猎人经过此处,肚子饿了,便取出自带的干粮开始发现中一粒未脱壳的谷粒,便取出将其埋在一旁。他看着周围清雅的环境暗想:若是来年这米能长成稻,便举家搬过来这里住。第二年,猎人再次来到这里,发现原来的地方竟然真长出了一株稻,于是,他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后来,乐清叶氏先祖也移居到这里,形成了村落,当地的民情风俗和村民的生活便多被乐清同化。如今,郑源村便有郑叶两处宗祠,只是郑氏宗祠原先改为小学,现已破败弃用了。

记者发现,郑源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一口捣臼,不管是新房子还是老房子。面对好奇心,叶星义便向记者聊起了村中的特色食甜麻糍。据他说,自从有了郑源村,就有了姜麻糍,应该也是从乐清那边流传过来的。过去,村民把糯米捣成团,做成麻糍。再佐以红、姜,能祛寒、暖胃、补,即便喝山泉也不会伤胃。因此在过去,麻糍不但是招待客人的点心,又是养生保健食品。捣麻糍的工序比较繁琐,从洗米、浸米至摘麻糍共有十几道,如今年轻人外出了,村里也就少有人家捣麻糍了,只有在冬至、清明节等特殊日子或是来了贵客才会捣麻糍

村庄附近处处是风景

郑源村不算小,有800多人口,现在留守村里的仅200多人。村子沿一条小河而建,最终注入深溪。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生活。现在,剩下的老屋经过岁月的洗礼,仍旧以其原貌迎着每日的阳光

顺着古老的石子路,我们来到一座四合院前,迈步进入,古老的气息充斥其中,只是门上的楹联,或泛红,或发,很多已残缺不全。一块留有“咸丰2年立”的牌匾高挂在前厅之中,大体可以推出这座院子起码有一百多年历史。院子并不大,但据说在六七十年代住着20来户近100人,只是现在由于古屋年久失修,相继有人搬出,只剩下几户人,84岁的郑清员便是其中之一。

若只是说风景,在郑源村的山山岭岭间,处处可曲径通幽,东邻乐清大荆散崖、雁荡山风景区显胜门,西邻楠溪江石桅岩风景名胜区,村庄附近又有龙宫、龙潭、林场、天然胜景五尖岗等景点,比之桃源胜景更多几分清壮,凡许幽丽。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其依然贫困。

沿溪行,至村东口,惊喜不期而遇。一块硕大的巨石横卧于溪中,通体褐色。因其长得像一只正在饮的野猪,故当地人称之为“乌猪岩”。远看并不觉得如何高大,走进看时,其4米多高,8米长的巨大的体型,猪尾上翘,猪下巴处可供多人避雨,惟妙惟肖的神态引人驻足观赏

乌猪岩下避雨处

乌猪岩的传说有多个版本流传,一说是几百年前,郑氏祖先不小心用刀劈在了河上,岩石伤口处顿时流不止,村民怕有灾祸降临,便请了乐清的一位高人前来破解。高人得知后,翻山越岭赶来一巨大的野猪,变成石镇在伤口处,那就止住了。另有一说,有名道人施展法术将一块石化成野猪赶往他处,来到郑源村口迎面走来一位美丽女子,道人一阵眼缭乱,他擦了擦眼,差点走失了野猪,便问道:"姑娘,你见我赶的野猪没有?" 在她看来河上走的是石而不是野猪。她照直说:"哪有野猪,只见一块大石往下走。就这一句话,揭穿了"天机"。顿时天雷大响,石在河里不走了,成为今日的石印径的乌猪岩。

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的山民

过乌猪岩,继续沿溪行,至上辽自然村,经乌孙坑岭,过菖蒲塘,下散崖,止于乐清市龙西乡庄屋村,这便是古时乐清与永嘉鹤盛等地村民来往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郑源村民们挑着箬叶到乐清卖,一根扁担挑着质地良好的箬叶总能吸引不少人驻足。乐清一带的渔民,也将海货挑到郑源村周边换取粮食或农副产品。自1993年,岩峰至郑源村道路建成通,自枫林、温州、缙云的商贩每年会定期上门收购箬叶。

村民收获的太子参

山上的自然资源,成为村民们展望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一年四季,留守村中的村民们都上山“寻宝”,获取生活来源。凌晨四点多,就带着一天的干粮上山,步行2小时采箬叶,一直干到下午太阳落山为止;他们从老林里挖出一棵棵野生的太子参,移植到田垄里种植;他们全家齐上阵,挖笋晒笋干;他们采……

一把篾刀,一双巧,在竹篾上穿梭游离,行云流,在叶氏宗祠里,77岁的郑庆顺正在编制焙。砍、锯、切、剖、编、削、磨,全靠一双,这些篾片在他的指间前后翻飞逐渐成型,变成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竹编品。凭借着精湛竹篾技艺,郑庆顺的焙声名远播,周边偏远乡镇的人们也都过来找他订做。从选料到编制,两天时间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那份满足和幸福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又能满足生活需求,这样的日子直接、简单

郑源能否成为乡村游的一个新亮点

今年,郑源村计划将通往山外的3米宽的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吸引投资商来考察景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村子周边未开发的景点融入到石桅岩的景区中,从而吸引在外工作、经商、打工的村民回村投身旅游业、农业观光等项目开发。愿望让人十分憧憬,如若这一切都能实现,若干年后,郑源村是否会成为乡村游的一个新亮点?

在回程的上,记者想,在几百年前,郑源先人砍下了第一棵树,制作了第一


根横梁,雕刻了第一道纹,可否想过,郑源的明天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