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5 05:23:47 来源:作者:点击:
雕梁画栋皇宫起,闽南地区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屋脊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丽张扬却别致典雅,颇为壮观。本文主要从实际出发,着眼现状分析,提出保护和规划方案,希望能引起人们对闽南建筑的关注和注入新的活力。
——前言
一、闽南古厝简介
错综分布在山川田野中石砌的大厝、土舂的围楼、泥砖砌的中栏、以及雄伟的石桥石塔和闽南大厝建造技术,早在晋永嘉年间百姓入闽以及唐武则天时陈元光父子入漳便都已传至闽南[1]。见过闽南建筑的人,一眼便被其红砖白石乌瓦的建筑外观所吸引。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建筑以红砖厝和华侨建筑小洋楼为典型代表。红砖厝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2]”。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闽南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雕刻精致,妙趣横生。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
图1 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二、闽南古厝的现状分析
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古厝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建筑精美的古厝散落乡间,不为人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消失,令人惋惜,究其原因:
图2 衰败的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景区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人收费15元门票,但是此笔收入未能惠及古厝居民,调动不了居民的积极性,对游客参观住处有抵触心理。随着时代发展,新兴建筑业体系的日臻完善,但一些掌握古代建筑技术的民间艺人、泥水师傅、木匠师傅、绘画师傅却面临老化和衰亡。由于古厝属于个人私人财产,政府无法直接干涉。当地居民大部分是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口,鳏寡孤独者,对古民居的开发有一定的阻挠。此外民居区内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部分区域环境较差,未对古厝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交通基础性较差,整个古厝景区未开发一条公交线路,外来游客只能通过打摩的的方式进入古厝景点,游客出行不便。
另外还存在古厝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缺乏,宣传的不利,使得古民居没有进一步开发,保护也陷入瓶颈。
图3 留守古厝的老人
蔡氏古民居旅游事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要有一批知历史,懂艺术,热爱闽南风土人情的人士共同努力,才能让古民居重新焕发生机。
在参观过程中,遇到了第三代蔡氏独居老人蔡札来,善于健谈的他看不出已80几岁高龄,在交流中了解到,古民居的年轻人不认识也不了解古厝,基本上出国或者在外地发展,有的直接在外地买房,此处只作为祖屋,每逢佳节回乡祭祖而已。能够坚守留在古民居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由于居民外迁,缺乏打理的古厝开始日渐衰败,庭院深深,杂草丛生,好不凄凉的落寞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古民居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同时又因年轻人受现代生活影响住不惯古厝,开始在周边或者直接在古厝景区内建造现代住房,破坏了古厝的整体风格以及东西走向格局。许多古民居因为所在区域被划为“旧城改造”“经济开发”“房地产开发”区,而难逃被铲除,夷平的厄运,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变得岌岌可危。
一是基本没有专项的古厝维修资金,由于古厝之前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所以没有专项基金。而闽南古厝民居大多为木架结构,维护成本较高,以及后期古厝建筑的修复、日常管理、住户安置、环境改善等每项耗资很大。二是闽南特色民居的旅游基金缺乏,新增旅游项目以及后期的旅游宣传等各项支出都需要资金的补充。
闽南古厝多为砖、石、土、木、灰结构,因年代久远、风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匮乏,保护工作更要尽早提上议程。修复难度大,闽南古厝最初的建设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散落分布在各个地方,这不仅为闽南古厝的寻找带来麻烦,而且也不利于今后闽南古厝保护与开发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发展。修缮一座古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根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座古大厝的翻新费用达到上百万,闽南古大厝数量多分布广,政府能扶持的数量极为有限。因此,大部分散落乡间田野的古厝,保护工作仍是落在后人族裔身上。
(四)立法滞后,管理混乱
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没有制定相关的古民居保护条例或没有认真严肃地执行。
(五)遭受自然灾害以及盗贼为患
由于现今许多古厝无人看管,不仅常年遭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古厝中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物品都被小偷盗走。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 独特的闽南红砖文化
闽南区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与边陲的文化变异的一种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华整体文化的多样性[3]。
闽南人主要分布在厦漳泉等一带。福建古称“闽”,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汉以来,中原多事之时,北方士民不断南迁,特别是唐末、五代北方汉民大规模迁入泉州、漳州,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使得闽南沿海平原得到长足发展,闽南人这一民系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4]。长途的迁徙生活培养了他们勇于探险的特质,又因福建北部多山,临山面海的地理格局,人们以海为生,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学习。随着闽南人脚步的逐渐外移,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红砖红瓦深受闽南红砖古厝的影响。同时官式大厝的红砖铺贴和镶嵌等建筑装饰被证明是受到来自于西亚的阿拉伯建筑装饰手法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的[5]。
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受中原汉文化影响,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红色,也是流转于红砖厝内的生活主旋律。“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走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就恍如身处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精彩尽收眼底。主体建筑为悬山式屋顶,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书画如墨、彩、金、素等,色彩斑斓;匾额如书、卷、扇、菱等,别具一格;门窗如圆、拱、菱、方等,形式多样。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图4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及门窗种类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有吉凶禁忌的文化习俗,关系到隔热、通风、采光、防雨等建筑要求及审美习惯,不得触犯。如果犯禁忌,则采用符镇法加以破解。符镇物有街巷中的石敢当,屋脊上的风狮爷、烘炉,门楣上的八卦牌、倒镜、犁尖、文字符等,式样繁多,造型丰富。风狮爷这类镇物在台湾的民居中也时常见到。据考证,台湾、金门的屋顶风狮爷多由厦门、泉州输进[6]。
据介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四种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种不知名的工艺,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此外,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图6 精美的透空雕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等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在古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古厝内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统更加完备。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的问题。而且这种功能又使古厝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暖夏凉的功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迹。而且古厝的屋顶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以下以图片来具体说明。
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至极。
图9 种类繁多的古厝屋脊
(四) 丰富的镜面墙装饰
砖的制作与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闽南的隋唐古墓及宋代水井中已经使用了红砖[3]。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砖墙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与“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
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砖墙、万字花砖墙、龟背砖砖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图10 款式繁多的镜面砖石墙
四、闽南古厝的保护规划
要做好古民居的保护工作,首先要了解古民居的数量,分布及一些基本情况。传统古民居的家底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实际情况相比,被列为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民居数量实在少得可怜。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古民居的统计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古民居进行较准确的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方法来保护古民居。
(一)闽南古厝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厦门最牛肯德基就是一个良好的案例。这座古民居原是厦门湖里区刘厝旧村改造的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洋快餐融入当地文化是一次大胆尝试,修旧如旧,人头攒动,让古厝重新赋予生命力。
图11 厦门最牛肯德基
据餐厅经理介绍,“这套古民居是私人财产,他们公司是从一家房地产商那里租来的。”由于古厝属于个人私有,若想开发古厝就必须先解决所有权问题。现在闹市中的这座古厝将其经营权让给跨国餐饮企业肯德基公司,由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利用原有的深井安装锥形玻璃,整个空间得到良好的采光。飞檐翘角、粉墙黛瓦,这家融合古典与现代格调的肯德基餐厅,创造出“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的新景观、新氛围。内部装修结合了2014年肯德基推出的“Dining Room新理念”,此次新的餐厅设计理念“Dining Room”摒弃了传统快餐的装修理念,餐厅以吧台为视觉中心,辅以绿色植物摆设,每个区域仿照家中餐厅,使就餐、聊天,看书、上网的顾客都可各取所需。
舒适的空间布局以及色彩搭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装修风格与古厝完美的融合一起,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进店参观消费,而且使古厝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物尽其用,如此的良性循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借鉴方式。
目前我国对乡村景观并未形成统一概念,但随着近年来对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增多,我国学者也从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论[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身特点开发闽南古厝旅游主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闽南古厝,从而爱上闽南古厝,爱上闽南文化。
纵观国内诸多景区,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但大都可以在其他景区或者小商品市场购买得到,同质化非常严重,没有任何创意及贴近生活实用,缺乏地域特色,让人顿时没有购买欲望。在游客看来,贴近生活的纪念品才是最畅销的。我每去一个地方旅行,都会买一个代表当地特地方特色的伴手礼。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创造出一些具有当地特色、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的旅游衍生品,有着各种各样和景点相关的小纪念品,大到摆件,小到小挂件、钥匙扣,蕴含着浓浓的当地印记。也可以根据本地动人的爱情故事情节,通过物化的产品将感情传达给消费者。也许并不是我们做不出这样的东西,而是没有花更多心思往这方面想,通过创意增收也许比依赖门票涨价更有效些。
闽南地区除了古厝之外,还有许多人喜欢的民间文化,如具有闽南特色的布袋戏、高甲戏、南音以及中秋节博饼猜灯谜活动等。这有利于将其和古厝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观赏。
(三)古厝民居首先是个社区,其次才是景区
我们可以借鉴浙江的乌镇和周庄的保护模式,维持百姓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民俗文化,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鼓励百姓开设店铺,进行商业性开发与维护,通过适当的市场经营,使古厝升值。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唤起他们自觉保护自己家园的意识,有了物质的载体,也保证了古厝民居的活力,保护古厝、开发古厝。同时也要注意引导,防止过度开发,变成了一个喧嚣的卖场。因此把原住民往外迁,说是保护,其实是舍本逐末,让古厝民居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图14 乌镇风景区入口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古厝修复
目前镇政府加大了对古厝的保护力度,禁止村民在古厝周边自行搭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首先开展的便是古厝群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对在古厝周边搭盖的简易建筑进行拆除,恢复古厝的原貌。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如下基础上:完整的考古证据、历史考证与损害调查;较周全的维护策略拟定机制[8]。可在业主自愿基础上,采取“业主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保护性修缮,必须要雇请有资质的专业古建人员,从而从最大程度上恢复古厝民居的原始风貌。
图15 仿古厝异地重建
保护是前提,但应有开发利用性地保护,而不是一味只谈保护。如果能有计划地开发成旅游景点,其收入反过来可作为保护修缮资金。但目前要将这部分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还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也就是旅游的可进入性。比如交通问题,这些建筑,不少位于小街小巷,交通相对不便,可将这些建筑与周边景点整合,制定旅游线路。如泉州西街开元寺,可整合螺珠巷洋楼和西街宋宅等,形成一条线观赏点。
图16 泉州西街
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记录和全方位地展示建筑的复杂内部结构及营造工艺的所有重要细节,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营造技艺。根据营造做法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地选取代表性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项目,记录并演示其结构、构造、材料、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营建与居住习俗等内容,从而有效地保存和展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并使这份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10]。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诸多优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GIS等新技术手段,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古厝数据库,从而对从技术层面上加强了对古厝保护的力度。
总结
蔡氏古民居只是闽南古厝的一小部分,文中所述的保护措施未能详细。但闽南古厝作为中国的一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保护和利用好文化建筑遗产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全面落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我们应该保护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而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推动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闽南古厝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应当给予保存和维护,使古厝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力量。保护好古厝将会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更多的后人通过它来了解过去。
闽南古厝的旅游资源开发,机遇与风险共存,既要开发闽南古厝的旅游资源,又要在开发中保护古厝,防止开发过度造成对古厝的破坏。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
参 考 文 献
[1] 林志杰,郑政.闽南建筑[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
[2]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炳元.考古[J].厦门:厦门市博物馆.1984(12).
[4] 曹春平.闽南建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 陈清.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
[6] 庄伯和.台湾民艺造型[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7] 林枫,范正义.闽南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9] 黎小容.台湾地区文物建筑保护技术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 杨莽华,马全宝,姚洪峰.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告别景区人满为患,来京城这些古寺赏秋景,照样可以惊艳你!告别景区人满为患,来京城这些古寺赏秋景,照样可以惊艳你!
山西两个最容易搞错名称的县,其中一个是中国第一县四川,我绝对不会去第二次的地方!这里的藏民都太……梅里雪山,全世界公认最美!到底为何被政府下了禁令河南这几个地方即将惊艳全国,你去过几个?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