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故事,深层的静谧——另一个角度看绘本《在森林里》

时间:2017-10-16 10:35:28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绘本《在森林里》的新书腰封上,赫然印着两列大字——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最钟爱的经典之作。是的,松居直先生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作家是玛丽·荷·艾斯,而艾斯的作品中,最喜欢的,就是这
扫描关注公众号
绘本《在森林里》的新封上,赫然印着两列大字——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最钟的经典之作。是的,松居直先生曾经说过,他最喜欢的作家是玛丽·荷·艾斯,而艾斯的作品中,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在森林里》。先生认为,这本阐释了游戏对人的本质意义。我深感认同,却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己读这本的体会。

这本故事简单:一个小男孩,带上一顶帽子,拿着他的新喇叭,到森林里去散步。在路上,他依次遇到了打盹的狮子、洗澡的象宝宝、数生和果酱的棕熊、跳高的袋鼠一家、蹲在塘边的老鹳、正在树上耍的小猴子以及躲在野后面的小兔子,大家依次拿上自己的东西排好队,跟着小男孩,走进了森林中的一片空地,开始绢和捉迷藏等游戏。到后来,小男孩睁开眼睛时,所有动物都不见了,于是,他跟着来找他的爸爸一起回家了,同时跟看不见的小动物们道别,约好下次再见。

这本初看并不起眼,可是当我一页页地翻开,却不由得深陷其中,感觉到了一种神奇的吸引。整本读来,一个最大的感受是静谧,一种让你沉静下来,倍感柔和与安详的静谧。尽管其中有对话,有活动,却和静谧这个词毫不违和,又引人思考

一、视觉上的静谧

整本完全采用了构图,朴实无华,又简单明了。视觉上就很容易让人的心沉淀下来,不受其他纷繁色彩的干扰,投入到故事与单纯的画面中。静谧的基调也由此铺陈开来。

二、静谧中的魔力

故事的开,小男孩到森林散步时,是带着这样两样东西的——帽子和新喇叭。这两样东西,很显然,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皮亚杰曾经提出过儿童泛灵论,对于孩子来说,万物皆有灵。一顶帽子,在孩子变幻莫测的想象中,有万般的可能。我们一定亲自感受过:一根筷子拿在孩子上,转眼就可以变成一根有着无限魔力的魔法棒;一朵风中摇曳的小,在孩子看来,有可能是一个跳舞仙子,会对着她喃喃自语……帽子,我认为也是如此。而新喇叭,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哈默林的衣吹笛人,在东西方的各种神话和传说中,喇叭、笛子亦或是其他乐器、某种音乐往往会具有某种神秘的魔力,或是蛊惑人的心神,或是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力量。本中,第一个跟随小男孩动物——正在打盹儿的狮子,就是听到喇叭声醒来的,才有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这样,帽子配合新喇叭,随着小男孩一起走进神秘的森林,在这的静谧世界中,打开了一扇魔力之门。

三、静谧中的接纳

从被喇叭叫醒的狮子开始,小男孩在去森林散步的路上,依次遇到了上述那些动物。对于这些动物如何跟随男孩,作者艾斯写得简单自然。不管是问“你去哪儿”的狮子,还是说“等等我们”的象宝宝,抑或是后面的袋鼠一家以及看起来怪怪的老鹳及其他所有动物,都是看到小男孩及他的队伍后,停下了正在做的事,“跟来了”,“也跟着来了”。作者没有详细写他们和小男孩的对话,也没有写这些动物之间的对话。仅仅只是“跟来了”,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无私的接纳,这种接纳是藏在文字之后及图画之中的;是小男孩对一路遇到的各种生命的接纳,也是上一个动物对接下来出现的其他生命的接纳。这其中,小男孩只是在看到躲在野后的兔子的时候,才开口说了话,而且是远远地说,生怕惊扰了那只小兔子。这是一种让人安心、踏实的话:“别害怕,如果你也想来,你可以走在我身边。”当你有些期盼又有些不安地想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是不是也希望有个人这么对你说呢?总之,在这种温暖的接纳中,小兔子也跟着来了。不是小男孩去拽,而是它自己像其他动物一样,自己跟着来的。其实,我在读到这依次加入队伍的情节时,脑子里不禁想起了约翰伯宁罕的《和甘伯伯去游河》,那里面同样有接纳——甘伯伯对小孩子和各种小动物的接纳。只是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而非这种静谧。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对比着读一读。

四、静谧中的合作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狮子梳好发,跟着走的时候,上是拿着梳子的;棕熊们是带着生、果酱和勺子的,小猴子们也准备了自己最好的礼服。于是,在森林里,他们各自结合自己的特色,“我吹起了喇叭,狮子在吼叫,象宝宝们用鼻子吹起号角,大熊咆哮着,袋鼠打起了鼓,鹳鸟用嘴打着节拍。猴子们拍大叫着,而小兔子始终很安静,跟着我一起在森林里散步。”他们找到一块空地,开始合作,一起起了游戏,一起享受美食。这种合作,不是气腾腾的讨论,却是如此的自然,好像是他们天生就有的,无声无息地,在一种魔的静谧中就这样神奇地发生了,却并不令人感到突兀,读来令人感动。

五、静谧中的默契

静谧中无声的接纳、无声的合作,必然带来无声的默契。谁能说,他们相互的这种接纳、合作,不是一种默契呢?如此地心照不宣,如此地到渠成。而最令我感动、引我反思的,是最后父亲男孩的那种默契。我们读到最后,其实都已然明,森林里发生的一切,是孩子特有的幻想世界。爸爸的出现,则是现实世界的唤醒。当小男孩说,自己在和他的动物朋友说话时,爸爸居然说:“我们该回家了。也许它们会一直等着你,下次再来一起。”这无疑是一个懂孩子且尊重孩子的承认,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父子间的一种默契。孩子幼时的幻想是多么珍贵,你珍惜了吗?

后记:对于这样的一本,我很好奇玛丽·荷·艾斯是如何写出来的,于是去查找了一下她的生平经历。了解到她曾经是如此亲密地和自然待在一起,了解到它是在丈夫去世之后完成的,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本的后一本《森林大会》,虽然还是小男孩故事,却是由喧开场,给我的震撼与思考就不如前面这本《在森林里》了。于我,更喜欢这种和大自然完全相融的静谧,也希望做爸爸那样的家长。艾斯的其他作品,我还喜欢《和我一起》,中透着浓浓的和自然相处的哲理。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