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原来是《舌尖上的阜阳》解说词,太美啦

时间:2018-05-27 12:45:58 来源:fy清河人家作者:阜阳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安徽省阜阳市,千年文明,百年繁华。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南北兼而有之的地理气候优势,使得这里物产丰富,为阜阳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材,更为厨师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巨大空间。异彩纷呈的美味佳肴,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舌尖上无尽的惊喜和享受。

阜阳作为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讲究选料鲜活,刀工精细,注重色香味型。“葡萄”是阜阳传统名。粒粒饱满,表皮松酥,质细嫩,甜酸可口。仅凭视觉,就能让人感到浓厚的香味和酸甜的感。

在阜阳地方中,卤源远流长。阜阳鼓楼治安巷。周末,75岁的连淑霞和老伴前往超市采购食材准备做一道坛子。连淑霞的父辈原是阜阳名厨,招牌时称“连老大坛子”。如今,老馆不见了,一道坛子成了深藏在连家人厨房里的私房

食材是一道好的起点。每一次对食材选购,连淑霞都要亲自把握制作工艺一直秉承父辈的烹饪技法,把清洗过的猪蹄放入沸锅中氽,捞出入坛。坛子里的老是连家坛子味道的秘诀,更是连淑霞的宝贝。在火力的作用下,坛子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能传递给内部食材,让分子与食物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释放食物味道,最终修炼成一道人间美味

自古以来,阜阳就是优质小麦主产区,自然而然,造就了面食的丰富多彩。

阜阳东关老街,李俊明正在做锅盔馍,锅盔馍是阜阳传统面食的一种,一个锅盔馍,重达7,厚约一寸,火加,麦香扑鼻,葱香醇厚。

阜阳面点样繁多。王佩玲,回族人,擅长面食。面皮,用按均等的位置兜起面皮的三个边,使其成三角状,阜阳人叫角子。上笼蒸制20分钟。蒸熟似,甜软爽口,喜不腻

鏊子馍作为皖北地区一种特色面食,广为流传。阜阳老城区,70岁的郑长云老人准备做鏊子馍。鏊子,作为最古老的炊具,顽强的保留并沿用至今。

儿媳点燃起柴火,薄薄的面皮从案板挑到鏊子上,飞舞的竹批翻动着面皮。蒸汽弥散,空气里浸润着朴素的甜香,这是麦面特有的气息。烙,火力至关重要,火候全靠儿媳一把握。刚出锅的鏊子馍劲道香甜,搭配咸鸭和佐就变成了卷馍,美味可口。

卷馍的演化一路精彩。田三卷馍,作为小,在阜阳家喻户晓。“面皮,汁,料”是田三卷馍的美味密码,面粉与米粉调和而成的面皮,保证了面皮绵软劲道,独特的汁与,则是卷馍味道的灵魂,富含麦胶质的面筋,后更容易入味,加上香香的、脆脆的瓜丝等佐自然味道更足。

面条永远是阜阳人餐桌上的主食。蒸面,便是其中的一种。先将面条蒸至八成熟,加入事先炒好的丝、豆芽、蒜薹,还有浓浓的汁与面条汇合,改文火继续蒸制,让蒸面入味。朴实的蒸面,入口劲道,咸香可口,让舌尖充实而幸福

勤劳的阜阳人,能用最朴实的食材做出最美味可口的食物,把一日三餐调理的五彩斑斓,芳香四溢。在阜阳,“面蚕豆”是一种街,入口软酥,沙中带糯,咸香适宜,十分受人喜

一路向东,阜阳袁寨镇武郢村。64岁的王侠正在地摘野,阜阳人把这种野叫着独帚。掐去嫩叶,拌面上锅蒸10分钟,出锅后加入、蒜蓉、小磨香,调拌均匀,口感软糯可口,味道鲜美。

而远在袁寨20公里之外的插镇,68岁的王其英正准备做酱豆。酱豆一直是阜阳人的传统佐餐佳品。酱豆好制作工序却很复杂,但对于做了一辈子酱豆的王其英来说,已是有成竹,但每一个细节丝毫不能马虎,它考验的是人的智慧,不然将会功亏一篑。

捂好的酱豆,与红椒、食、红椒、酒等佐料充分均匀,放入陶土坛子,将坛口封死,放在院中暴晒。在阳光作用下,酱豆开始自然发酵,微生物酶分解出的化合物,赋予了酱豆特殊的风味以及丰富的营养。把腌制的酱豆下锅,经爆炒,酱香得到了最大的释放。锅巴馍蘸酱豆,是阜阳人舌尖上最朴实的享受。

一方土,成就了一方美食,让一座城市变得有滋有味。阜阳美食,源远流长,弥足珍贵。无论是您是匆匆走过这座城市,还是在这短暂停留,不经意的一顿餐饮,就已经把阜阳的味道深深地刻在了生命的印记中。与阜阳相约,与美食相恋,在阜阳,情有独钟!

舌尖上的阜阳》解说词作者简介

张杰,阜阳市人。笔名,清河人家、清颍,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阜阳市颍泉区作协副主席。六集纪录片《舌尖上的阜阳》导演、撰稿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