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推崇的“少食多餐减肥法”真的合理吗?

时间:2018-04-26 22:44:33 来源:光明网作者:脾胃点击:

导读:朋友圈推崇的“少食多餐减肥法”真的合理吗?2018-04-26 21:55 来源:光明网很多人都认为少吃多餐有利于保养肠胃,也有利于减肥。这
扫描关注公众号

很多人都认为少多餐有利于保养肠胃,也有利于减肥。这对于个别特殊人群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却非常值得商榷。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讲,很多情况下少食多餐不仅不太合理,还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古人每日大多用两餐

现代人都有每日三餐的习惯,这是近百年延续下来的一个习惯。过去我们的先人大都每日两餐,就连清朝时皇帝每天都是两顿正餐。皇帝每天早上5点左右,早膳多在上午7~9点,相对比较简单;晚膳多在下午两点左右,这是最重要的一餐,所以非常重视,有的时候要百十道,摆满好几张桌子;时间也很长,但得并不多,每道尝一两口。当然也有比较节约的皇帝,只摆二十几道晚上如果饿了,六七点钟有可能还要加一点餐,这一餐就比较随便了,皇帝随点随做。因为用餐规律,不暴饮暴食,古代皇帝也很少因为饮食而患病。

很多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年轻时去支农,早晨后就下地干活,等农户做好后送到地里时,已经是上午9点多,早餐大都是一个窝、馒和咸完早后继续干活。到了下午三四点就去农户家,晚。那个时候,一日两餐非常舒服,早晨干活饿了后一顿,哪怕是咸也觉得很香甜,下午干完活后又一顿,虽然是粗也觉得味道很好。那时候,一日两餐也很少生病,更罕见三高,而现代人身体问题却很多,甚至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差,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饮食习惯出了问题

多餐脾胃无法休息

一日三餐,其实对很多上班族、脾胃虚弱者来说,负担有点重。少食多餐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充满善意的观点,但却比较盲目。很多人脾胃虚弱,脾胃需要得到休息和养护,这时可以少(一碗小米、一碗紫米、一个红薯等),但不要多餐(一日2餐),多餐反而使脾胃没有时间休息,从而加重脾胃的负担。现实生活中,只有胃肠术后、胃肠功能确实很差的人可以暂时多餐,但一天的总量也要低于常人。

脾胃身体的中心,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他部位生病肠胃功能也会随之下降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人生病后脾胃一定非常弱,身体修复是一个缓过程脾胃修复也是一个缓过程。人脾胃的功能还没有修复身体机能没有修复,就去多餐,不让脾胃休息,它怎能有机会修复呢?

很多人相信生病后要多营养食物,殊不知身体根本无法消化这些食物。如果大量高、高脂肪的食物补充营养身体却无法消化它们,这些脂肪和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临上我们常会见到由此引起高烧不退或合并感染的病人,使病情恢复甚至恶化。

生病后必须少

很多动物生了病,都会自然断食,等痊愈后才开始东西。曾有朋友家的一只小断了,躺了两天两夜,不喝,等基本康复后才开始进食动物的这种做法是出于本能。其实,我们人也有这种本能,很多患者在发病后都会食欲下降,像感冒、腹腹泻口腔溃疡、咽上火类疾患,只要饿着点、少一点,尤其不要刺激食物,多能很恢复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谈道:“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医圣对患者胃的保护多么仔细,只给少少的,也必须在病人想要饮时。这种方法极其高妙,可以调和胃气,有效促进康复。可见,病人饮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是进食呢?

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疾病恢复作用,张仲景在给病人服桂枝后,予稀一碗,以助胃气而行力。因为生病脾胃功能必受影响,喝一方面有保护脾胃作用,另一方面又可温暖全身协助行使,以促进疾病康复。所以,对于体弱年高之人,患病轻浅之时,可以用稀以扶助胃气,尽量少食干硬的和不易消化类,才有助于身体康复。

中医学有句老话,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的原因很多,脾胃的不接纳、不运化、功能的减退是一个重要原因,病人全身的能力都在消退,没有那么多气消化过多的食物。《帝内经》中有记载:“病少愈,食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说的就是病患者刚恢复不久即食,会使病复发;饮食得过多过饱,也会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要求病人病愈后先喝米调养,喝两天米觉得肠胃有了食欲再喝点。熬得浓稠的大米非常养胃,或者相当于面片的“索”,等再恢复了一段时间才可以适当增加主食和,这在很多古医中都有记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食欲,就不要强东西,更不能腻、刺激、凉食物,因为调养脾胃是一个缓逐步的过程,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综上所述,少多餐要因人而异。脾胃是气生化之源,古人称它为后天之本,这个本源都不知道如何去养,怎样养身体?所以养脾胃,一定要树立正确饮食观念,要懂得正确饮食方法。每天最多进食三餐,而且还要因人而异地去看待。当脾胃差的时候,就要少简单的、最好消化食物;当脾胃养得足了以后,才能增加食物

链接:

一直减肥一直肥,你究竟误入了哪些坑?

不能只看BMI

提到减肥和肥,不得不先说说BMI。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公式简单,但你对这个公式的理解可能未必到位。

BMI是舶来品,进入中国土不服,西方人BMI<25的健康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人。亚洲人在较低BMI平时,心疾病风险已经大大提高。经流行病学研究,我们中国人BMI>24就跨入微界,BMI>28则属于肥

并且,BMI也没你想得那么管用。说了,一个人身上的未必都是肥。强壮如施瓦辛格,大块的肌会让BMI爆表,但又有谁觉得他需要减肥呢?鉴于BMI有时羞羞答答,有时又欲盖弥彰,科学家们动用器械和各种技术来衡量人体的体脂指数,从而更加真实地判断人体的。但这也太麻烦了。对于普通人而言,除了掌握BMI外,如果再了解一下围和臀比,就能较真实地判断体型。围是衡量腹部的重要指标,它反映腹部脂肪蓄积的程度,而腹部脂肪反映内脂肪的多少,内脂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威胁。对于中国成人而言,围应小于85cm,应小于80cm;臀比应小于0.9,应小于0.8。

因此,眼里只有BMI而忽视围,此乃减肥之一大陷阱。

并非才长

相比于之前“嘛嘛香”的小,踏上减肥之路,我们已然可以“聪明”地计算各种食物量:1克碳化合物含有4卡路里量,1克质含有4卡路里量,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量。为了和邪恶的脂肪抗争到底,我们无所不用其极:拒绝红,尝试素食,甚至每天啃果度日……

然而,并非才长。人之所以长,是因为我们摄入的卡路里多于我们的消耗,任何类型食物摄入过多,都可能变成脂肪留存在体内。素食寺庙中也有和尚;“日啖荔枝三百颗”,杨贵妃的贵妇风范不也与日俱增?

不同类别食物进入人体,代谢途径各有不同,它们和我们的胃肠道相拥过后,转身和体内不同激素碰撞反应,参与新陈代谢,组建身体不同成分,而我们身体对它们的主观感受也是有差别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质可以显著降低人的饿感,进食含有同样卡路里的碳化合物、质和脂肪,质的最不容易感到饿。相反,那些光素的人,由于饿感的提前来临,下一顿可能得更早,得更多。

即便是同一类别食物,进入人体后的能量代谢也大有差别。同是碳化合物,精制面粉、苏打干等食物进入人体后很消化吸收提升,一时盈余的卡路里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而粗粮等杂合纤维的碳化合物有助减缓消化速率,使身体有更长的时间来消耗掉摄入的卡路里避免向脂肪的过早转化。

时间不是肥根源

我们守住欲望,小心翼翼地避开早餐,避开晚上9时后的夜宵;我们步步惊心,晚上饿得抓心挠,打开冰箱后又惊弓之鸟般地赶紧关上。仿佛我们多了这一顿,就会令脂肪卷土重来,令减肥大业付诸东流。

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进餐时间不是肥的根源,你是否长只取决于当日摄入量和消耗量的差额。如果你量的摄入大于消耗,甭管你对进餐时间有多么严苛的克制,肥还是会悄然发生。

流汗减肥没有绝对关系

有人曾经说过:汗,是脂肪燃烧时流下的眼泪。似乎,运动蒸出了汗,也就消耗了脂肪。其实不然,流汗减肥之间没有绝对关系流汗只是意味着运动时,你的身体增加,身体通过出汗在帮自己降温而已。运动后,流汗增加了,体重的确一时间有减轻,但减少的只是分而不是脂肪。

运动时的直接能量耗损来自于葡萄的燃烧。脂肪是体内的能量储备,哪怕在运动身体也不会轻易动用脂肪燃烧。只有当葡萄的供应处于“能量赤字”时,脂肪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出相助。

也就是说,真心想减肥运动时间不能短,运动的强度不能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建议,每周应保证5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3天至少2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而适度结合无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肌体积,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耗能,对于减肥也大有裨益。

一句话,要想逼脂肪流泪,自己先要运动到流泪。靠谱的减肥理论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均衡饮食运动,使消耗的能量多于摄入的能量。世界上流行一时的各式减肥妙招有上万种,95%以上被证实是错误的,万“骗”不离其宗:希望零食不离嘴,躺着就能

链接/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陈罡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