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2 17:23:52 来源:搜狐作者:葡萄酒点击:
为何葡萄酒标签上所说的味道我喝不到?
导读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根据品酒师活动品鉴笔记或者酒标上说明的味道去购买了一支葡萄酒,但是仔细品尝之后,却发现我们并没有品尝到所谓的“草莓味”、“胡椒味”,这是什么道理呢?是我们喝错了?
很常见的场景,不是吗?
先不论,不同人之间品鉴能力的差异,更多时候,这种差异来自原始资料的误差。这点可能要从一般酒商品酒词的产生方式开始说起:除了酒评家的专论以外,只有极少数的专卖店和进口商会自己写品饮记录。
因此,大部分的葡萄酒庄,都会公布产地内酿酒师的品饮记录,好让外国的大盘商拿去抄。接下来,中盘抄大盘、小盘抄中盘、零售抄小盘,层层传到到到消费者手上时,先不论翻译的精准度,光是那份数据就可能已经是三年前的品饮记录了,其参考价值如何可想而知。
再者,由于撰写品酒信息的人多半是西方人,因此经常使用西方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食品或植物来形容,对于亚洲地区的消费者来说其实不甚便利。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称之为
——现代人的感官危机
在农村社会中,家家户户大部分的日常物资都是自给自足,或是与人少量交换得来。同一个村落中同样是腌泡菜,有人放白醋、有人放乌醋,用的糖、盐比例乃至于白菜品种可能都不一样。
这种环境下,在食物上注记“泡菜口味”的意义就不大。因为当时的消费者,并没有一致的泡菜口味印象,每个人看到泡菜一词,想到的风味恐怕完全不同。
时至今日,小规模食品加工越来越少、人造香料越来越多,现代食品发展到只要口味标示一样,不管哪一家做的吃起来都差不多的奇妙境界。
有别于传统社会没有标准答案的饮食习惯,现代消费者几乎完全仰赖“食品标签”与印象的契合度在进行品尝。一块巧克力蛋糕,就应该要有巧克力味;一瓶草莓牛奶,就应该要有草莓味。不同家的巧克力蛋糕,为了让消费者吃到心中预期的巧克力味,口味就会显得很类似。我们身在其中、习以为常,久而不觉其怪。
在这种趋势下,消费者失去了独立判断味觉能力,“标签”成为最重要的苦海明灯。我们按照标示上的风味来挑选陌生产品,出奇的,也经常发现这些产品确实符合我们的想象。
如此一来,总是玩着“标签 = 预期体验”连连看的消费者,遂养成了相当恐怖的习惯:如果没有标示,就吃不出味道;如果吃到的味道和标示印象不同,就觉得奇怪。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大家为什么会问“为什么我喝葡萄酒尝不到酒标上写的味道?”
同时,小编也顺便提一下葡萄酒推广的两大门坎了:
喝酒大家都会,但是“喝红酒”一直到现在都被当成有品位的象征。这种精神上的距离感是一般人接触葡萄酒的“第一道墙”。在看似精致实则日渐单调的加工饮食文化影响下,现代饮者对于惯于得到明确的风味体验。葡萄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反而让消费者备感压力。这种不知道在喝什么的距离感,是一般人接触葡萄酒的“第二道墙”。
三伏天吃什么汤解暑 解暑佳酿养生汤推荐三伏天吃什么汤解暑 解暑佳酿养生汤推荐
月子经典小米粥怎么做 产后恢复小米粥菜谱宝宝辅食自制冰棒 水果酸奶冰快手美味早餐 总有一款是宝宝最爱蒜蓉烤茄子怎么做 在家制作宝宝大人都能吃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