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印象」雄关险隘——紫荆关、倒马关

时间:2017-11-07 11:02:03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紫 荆 关

紫荆关汉为五阮关,亦称子庄关,宋曰金陂关,金元以来以山多紫荆树改名紫荆关。在易县西80里紫荆岭上,关山险绝,负山临河,山谷崎岖,崖壁峭直,状如列屏,易于戍守,即太行八陉之第六陉——蒲阴陉。南有盘道之险,北负拒马之流,控扼西山诸关隘。近以浮图(峪)为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藩篱,成为犄角之势。一关雄居于中,群隘翼庇于外,规模壮丽,屹然畿辅保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

紫荆关有东西二城相连,在拒马河南岸。东城设文武衙署,西城为驻军之所。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西城隔相望,呈犄角之势,两城以索桥相连,为关城之前哨。关城东、西、南三侧墙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形势险要。关城有东西南北门,北东南三门皆在东城,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因城墙外即是拒马河,故北门东开。该门系瓮城建筑,瓮城内有二门,西门通西城,南门通东城,俗称北三门,门有匾二重,上重“河山带砺”,下重“紫荆关”。第二门额匾“表里河山”。南门三重,外门称南天门,门额“畿南第一雄关”。东门额匾“紫塞金城”。该关原有参将署(后为副总兵署)、守备署及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真武庙、泰山行宫、观音院、碧峰寺与丁起宗祠等祠宇,它不仅是军事重镇,还是道教、佛教之香火地。

紫荆关

关城两侧翼墙向左右延伸,往西经盘石口与浮图峪城堡相连,长达35公里。往东经奇峰口至桑园20公里,沿途各口建城堡。设盘石口、奇峰口把总,分统东西各口。往南、北皆有墙、楼,布于崇山峻岭之巅。紫荆关自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既可对外指挥长城干线的战斗,又可依自身的防御体系独立作战。

紫荆关

明正德三年(1508)设参将,九年改设副总兵。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移副将于正定,改设参将驻此,辖石口、广昌营、浮图峪、乌龙沟、宁静安(庵)5营。

倒 马 关

倒马关,《太平寰宇记》称“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后汉置关”。与居庸、紫荆称为内三关,山势险峻,最为深峭,石径逶迤,沿途九曲,控扼要地,而绝壁崇冈,仰观万仞,巨川深汇,俯瞰无涯,上下二城,相为表里,南则军城储饷,北则(插)箭岭屯兵,战守咸宜,视他关尤险。

倒马关

上城明洪武初建,设巡检司,官军戍守。正统元年(1436),以定州卫官军协守。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南侵,由此出没。景泰元年(1450)设倒马关千户所。三年筑新城,三面濒河,一面跨山,是为下关。城池占地7万平方米,城周5里。城设三门,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北为宣武。西门百步外一门,与内门成瓮城体,墙体有战台7座。弘治二年(1489),沿修倒马关城7里及隘口、墩台,修关墙10余里,岭下设三道关门,易守难攻。倒马关南山上有明长城,隔河相望的东、北、西三面山梁上有烽火台5座。西山梁上有宋代名将杨延昭六郎碑。山城有玉皇庙、真武庙,以及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倒马关上城真武庙碑,在真武庙内。关门南侧山崖有明隆庆年间摩崖石刻“雄关石壁”四个大字。《唐县志》载,关城有清都司衙署(明末清初为参将署)5间。倒马关山青秀,海拔高,可谓“天然空调”。倒马关位于长城干线城堡插箭岭(设都司)东南,为长城关口高级指挥机关驻地之一。据山川形势部署兵力,自成防御体系。其辖隘口,上关三道关口,东南至柳角庵4隘口。北面插箭岭13隘口。东南至军城8道关口。阜平落路口东北至关90里。吴王口19道关口,东北至关200里。

倒马关

《畿辅通志·疆域图》载,倒马关以西有条长城,北至涞源与唐县界山,南至大茂山(古恒山)涞源、唐县、阜平交界处,中间有唐河穿过,为倒马关的防线。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