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跟踪七位孩子,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真的出乎意料!

时间:2017-11-07 09:07:29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瓜妈说:在教育瓜瓜的问题上,我曾经有阵子很彷徨。比如有时候他在家乱跑乱扔东西,我会吼他,你就不能坐下来看会书吗?
扫描关注公众号
瓜妈说:

教育瓜瓜的问题上,我曾经有阵子很彷徨。比如有时候他在家乱跑乱扔东西,我会吼他,你就不能下来看会吗?但心里又立马开始纠结,调皮,我又何苦拿成人标准去压他:怕自己太严厉,抑制了瓜瓜的,让他不乐;又怕自己太放,让他太过散漫,长大了会恨我……当妈的这点小心思太微妙了,教育拿捏不好度,就怕一个疏忽造成孩子一辈子的影响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龙应台的《孩子来》,其中最后一章,儿子安德烈写他母亲严格而又充满智慧教育,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纠结。他是这么说的:

“母亲和我最大的歧异在於,我只在乎好,她却很在意什么是我将来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弹钢琴,在母亲面前假装练琴练了八年,其实根本没练,今天也全忘光了;譬如游泳,母亲说游泳重要,所以我总是用最的速度走向体育馆,好几次,我走到的时候,游泳课已经下课了。

我承认自己是个顽皮孩子。琴弹得不好,泳游得不精,我也没法倒过来'指控'她说,'当年我小,你应该强迫我啊',因为我记得那么清楚,当年她就说,'好,现在我不强迫你了,但是你长大以後不要倒过来埋怨我没强迫你喔。'

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跟我接触的德国人总是说,'安德烈的思想和举止特别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谢我的母亲。”

原来,所有的孩子都会与父母“拔河”。可是孩子调皮,再叛逆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已经深深刻在他们的骨子里了。我们所纠结的那些眼前的教育成果,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有时光机,我们去看看十年孩子的样子,我们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到因果。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就是这样一部“时光机”,因为它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家庭教育在10年间对孩子影响。或许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强烈推荐妈妈们看看。

文|元元妈

纪录片导演张同道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之间,跟拍了北京7位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追踪了他们的成长轨迹。然后剪辑成了5集的纪录片——《零零后》

虽然样本不多,均集中在北京几户中产阶级家庭中,但十年的这个时间轴已经足够长,长到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身上的影响

孩子生来不同。有人善社交,有人独处;有人富主见,有人喜追随。家庭教育,进一步让他们成为了不同的人。有点遗憾的是,教育是条单行线,很多时候我们十年才幡然醒悟,也许当初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所以,追溯这十年孩子身上发生的事,能够提前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最适合孩子这里说三个片子里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独处,是每个孩子的权力

故事开始在北京一所很有名的蒙氏园——芭学园内。这所学园里,有调皮男孩于锡坤,有喜欢一个人独处的小女孩一一,还有富有主见男孩嘉阳。

我最想说的是一一。一一是个很特别的孩子,她不合群。小朋友们在过家家、堆沙,她却一个人着看,或者在房间里踱步。她的小眼睛滴溜溜、大大圆圆的,难得的是即使是独处,她的眼神里也没有迷茫和孤独,而是充满了自我愉悦的安然和淡定。

连园长大李老师都说,独处的时候,看上去很高贵。但大李老师还是担心,未来一一会很难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所以大李老师一直试图鼓励孩子多和小朋友儿,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

大李老师问一一:“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先不要想妈妈,可以吗?”一一低着,回答:“不想跟小朋友儿。”

“那你什么时候想要好朋友呢?”大李老师问。一一摇,语气坚定:“我不想!”

大李老师:“我觉得你应有个好朋友。”一一:“我不想要!”

大李老师:“在很久很久以后,你需要一个好朋友。”“不想。”一一低下了

“那你以后结婚呢?”大李老师追问。“我有权力这样。”一一犹豫了一下,眨了眨眼睛说。

结婚的时候就要和另外一个人生活,他就是你的朋友,可以吗?”大李老师追问。“我想要一个……结婚的那种大男人。”一一回答。

“你得先交朋友,才能结婚啊!”大李老师还是绕在这个逻辑里。“我不想!交朋友!”一一委屈得大了起来。

说出结婚独处都是自己的权力,坚定地认为自己喜欢就不应该强迫自己去社交的一一,那一年才三四岁。独处,让她具备了超越同龄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想起前几天,元元猕猴桃想自己剥皮,不小心把汁滴得到处都是。元爸生气了,把猕猴桃都收走,元元大。我误以为元元又在食物,跟他讲了半天大道理,要他给爸爸道歉,他沉默着就是不说出口。睡前,他悄悄跟我说:刚刚我是想要剥皮,不是要……原来,他是因为认为自己没错才不愿服从,而不是倔强难以沟通

有时候我们用大人的眼光、大人的逻辑去灌输孩子,去讲大道理,却会铩羽而归、十分挫败,甚至给孩子打上“难管教”的标签。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逻辑和想法啊。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被强迫着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还打上“为你好”的标签,是不是也很苦?

好在一一有愿意保护爸爸妈妈一一妈妈说,当老师说一一不太合群的时候,她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自己和一一爸爸,都是独处啊。老师建议她带着一一多串门,一一妈妈也试过,但改变不了一一太多,她也就顺其自然了。

10年后,镜再度对准上中学的一一,她依然还是那个沉静、腼腆,有些内向女孩。她已经明了自己应该融入集体道理“我需要朋友、需要生活集体中才能生存下去。我很佩服当年那个小小的,有勇气不去交朋友的自己。但独处能让自己开心,所以也很重要。”

其实,一个会独处、能自我愉悦的孩子,很难得不是吗?孩子独处的时候,请不要破坏他独有的那个小世界。

世上最糟的就是完美妈妈

芭学园里,小朋友们的子常常不知所踪,直到一个小小身影进入了摄影师的镜

他叫于锡坤,是个无论何时都停不下来的男孩。把垃圾桶掀开,把足球、子扔进比他还高的垃圾桶里;把整理好的珠子撒到地上,铺了一地;在家里,他把挂面放在盆子里点燃……调皮得太让人了吧?

幸运的是,不管是幼儿园还是锡坤妈妈,都愿意保护锡坤这种探索

其实这个阶段是锡坤的空间敏感期,他会不停地探索另一个空间的可能。为此,幼儿园专门空出了一段时间让锡坤自己探索。锡坤妈妈也表示理解,她说,只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后发展好。

转到10年后,锡坤靠在出租背上,眼神望向窗外,充满着迷茫。从前那个活泼好动、乐于探索孩子不见了。他要去参加中学的升学考试,就像以往很多次一样,参加夏令营、上台表演魔术、在家里科学实验室里招待朋友……而这些,这些都是妈妈建议

锡坤的妈妈总是提前为孩子想到了一切。锡坤说,长大想当科学家,锡坤妈妈立刻想到,科学家会不会社交能力不行,很孤僻啊?立刻在家里布置了一个科学实验室,让锡坤邀请朋友,还给锡坤报名参加了夏令营,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人。

锡坤夏令营大巴之前,妈妈反复跟他确认:我跟你强调的“三要一不”你再跟我重复一遍?点。“要换衣、要叠被子,要……不要骂人。”锡坤回答得有些无奈。

锡坤说自己喜欢变魔术,妈妈又担忧了:有这个兴趣好挺好的,但变魔术会不会以后比较难养活自己?在她的鼓励下,锡坤要在夏令营朋友们面前表演魔术,锡坤不想上台,和妈妈对峙起来,一边大一边离开,又走回来,最终无奈地上台表演。魔术表演失败了,但锡坤妈妈说:“这样的经验,对他来说是有用的。”

从前那个眼神里有亮光的锡坤,变得无助而百无聊赖,处处表现出需要妈妈帮助的样子。也许锡坤长大会变成一个“妈宝”,谁知道呢?

你问,锡坤爸爸呢?不知道在哪里,反正没有出现在镜里过。我们只看到了忙里忙外操心着一切的妈妈。锡坤妈妈自己都意识到管得太多:“有一种说法是要做60分的妈妈,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开始就想做完美妈妈,结果就出事儿了。我操心得太多了。”

为了锡坤,妈妈已经牺牲了很多,在他调皮的时候给予无条件和支持,为了孩子学习心理学,甚至辞掉了工作……但有时候,妈妈们要学习的并不是仅仅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是如何如何孩子自己面对风浪。别让,透不过气。

一切答案,都在生活

芭学园里,变化最大的应该是萌萌。小的时候,萌萌是最粘爸爸妈妈的一个,一想起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她就会委屈大,引来全班同学的集体呜咽。

切到十年后,青春期的萌萌有了妹妹柚子,她只和同伴们耍,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更不愿意陪妹妹。萌萌还说,妹妹可以变成小星星飞回去吗?

“我也不知道父母什么会对我失望,我也想有时光机,能回到小时候,但我相信这个愿望肯定不会实现。”萌萌自己说。

萌萌爸给她扣上了帽子,“叛逆期”,萌萌妈说到她就会哽咽,“我现在还能想起她小时候一些事情,很……”爸爸在一旁得很尴尬

什么时候起,萌萌变得“叛逆”?答案在家庭里,在生活中。萌萌11岁的时候,妹妹柚子出生了,萌萌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一个妹妹,觉得妹妹很“烦”。

父母想出了绝招,就是送她一个耳机,每天陪妹妹十分钟。爸爸说,只要她愿意陪妹妹,每半年送她一台耳机都可以。萌萌陪了,却陪得很不耐烦。

柚子的到来让萌萌不再专享父母。现在,父母沉浸在养育柚子的喜悦中,而对于萌萌,父母更多只剩下了学业上的指导。父亲带萌萌去上奥数班,太难,萌萌迷茫地抓耳挠腮。

即使全家出去游轮旅行,萌萌都和小伙伴在一起,爸爸老是和妈妈,带着柚柚走在后面,看上去,爸爸妈妈和柚柚才像是一家人,而萌萌是个局外人。萌萌妈的朋友说:“难怪人家萌萌心里不舒服。”

回过来,夫妻俩才发现,萌萌小时候,夫妻俩总对她的表现不满意,处处都十分严苛,是对孩子太挑剔了。

对待柚子爸爸育儿理念在发生转变。夫妻俩打算顺应孩子,只希望她简单乐地成长,即使孩子躺在地上沙子,他们也不再干涉。但萌萌和家人的隔阂,不知道何时才能补回来了。

孩子成长转瞬即逝,父母陪伴和倾听应该如影随形。如果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一定是父母有做得不好之处,千万别武断地把孩子情绪,推给“叛逆期”

真的,育儿没有大道理,一切都在生活中,润物无声。

瓜妈最后说:

育儿是条单行线,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我们才能知道当初的做法正确与否。对于每一个不同孩子,世上没有统一的答案告诉你,到底如何养育是对的,但永远记住一点:倾听孩子、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孩子按照你希望的样子去发展。哪怕他的与你再不同, 最终生活的道路与你想象的十万八千里,只要他能成为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与妈妈们共勉!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