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03 18:12:25 来源:作者:点击:
表妹并不满意,一脚朝孩子的小腿踢过去,踢完喝令:好了,开始唱!
而这个3岁的小姑娘,脸上都是满不在乎的神情。
没有委屈,没有愤怒,有的只是这个年龄不该有的麻木和空洞。
这一幕,太熟悉了。
为了教她听话,阿姨不记得抽断过多少根棍子。
还没等我开口,阿姨就在旁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来了句:她就不是看书的料!
我看得到表妹嘴角抽动了一下。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再次见到表妹,她已结过婚又离异。
最让我惊讶的,是她外貌上的变化。
不是一般的胖。
有些亲戚出于好心,帮她找工作,给她介绍对象,最后都不了了之。
她自嘲地说:
我一份工作,都干超不过半年,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
末了,她还来一句:
我就这个命。
表妹的话,让人听了心惊。
最可悲莫过于,年纪轻轻,却觉人生无望。
亲戚们纷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们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能好好振作,把日子过得像样些?
是啊,为什么?
为什么有人竟然迟迟不能离开糟糕的事情,和糟糕的人,而宁愿选择继续待在困境里,放任他们的生活和人生走向失控?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它源自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一个著名试验。
试验第二轮:把笼子打开。这时再开始电击。然而,还没电到,狗就自动倒地了。
它显然已经学会了放弃并忍受,而不是站起来反抗。
试验对象后来拓展到人。结果证明,习得性无助效应在人身上同样有效。
经历反复打击之后,人也趋向变得消极、无助,并有更多的不作为表现。
这个试验的可怕在于,它所瓦解的是一个人存活于世最基本的信念:
要感到身边的这个世界是可控的;
当一个人反复被打击,被伤害,“我能够掌控我的生活”这一信念就会一点点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漫漫的无助。
无助感进一步还会导致屈辱和羞耻。
从我的表妹身上,以及类似表妹的那些幽怨又不幸的人身上,我们都能嗅到这种无助感,以及不易觉察的无价值感跟羞耻。
他们的言行无不在表达:
我是不好的,本就该遭受现在这种下场。
这份无助跟羞耻感它很新,看起来总是由眼前某个事、某个人的伤害/虐待诱发。
这个无助与羞耻感,它也很古老。
在我们生命很早的阶段,它可能就扎下根了。
在人生的这个笼子里,我们往往误以为,击倒我们的是第二轮的电击。
殊不知,我们早已被第一轮的电击击溃。
心理上打倒我们的第一轮“电击”,一般指的就是童年时期打击式的成长环境,主要包括:
关注少。
父母对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疏忽、冷漠,抑或孩子的被迫留守,都容易让孩子产生一个信念:父母不照顾我不疼我,是因为我不好。进而导致低价值感和无助感。
批评多。
孩子没有分辨能力。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父母的每一句批评、指责甚至辱骂,都只会一遍遍强化孩子的缺点和问题,直至孩子被催眠成父母言语所指摘的糟糕样子。
要求过高。
当父母的要求超过孩子力量所及,孩子会发现:我如何努力都达不到标准,我太差了。反复经验着挫败感的孩子,最终会被挫败所淹没,变成不愿尝试、消极怠惰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评价维度单一。
比如父母只强调学习。孩子只有学习好才会被认可,学习不好就不被接纳。这会导致孩子认定:
学习是获得个人价值的唯一通道。一旦这唯一的通道被堵上(学习不好/学习成绩下降/重要考试失利),对一个孩子的打击可能就是致命的。
比如,父母包办溺爱,很容易制造出一个依赖的孩子。他未曾得到机会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很容易在面临真正挑战之时缴械,或坐等父母救援。
高度控制的父母也会养出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因为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孩,自我力量感早早地就屈服在了父母的权威之下。
但凡能够摧毁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意志的,
都会最大限度地缩小我们的认知范围,
摧毁我们的意志力,
我的表妹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击垮的。
来自母亲的长期的批评、轻视、贬低和羞辱,只让她学会了一件事:
长大以后,她延续了这个思维逻辑,继续让自己活在糟糕的状态里。
她似乎早已认定,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是自己应得的。
当好事降临,她反倒浑身不舒服,各种作践好的机会,因为她不相信命运会对自己如此眷顾。
更糟糕的是,持续的无助感与羞耻感,还是使人还会使人产生施虐倾向。一如当年自己被虐待一样。
视频中,我清晰地听到,表妹贬损女儿的口气,跟她母亲当年一模一样。
贬损女儿,会让她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并因此得到虚假的掌控感。
最可怜的就是孩子。
我也曾活得像那笼子中的狗。
好似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永远背负着诸神的诅咒,默默地把石头推到山顶。
再滚落,再推。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怪圈圈里打转转。
后来,在历经了长时间的学习后,某一天,我发现自己突然就有能力抽离出来了。
从自怨自艾的状态走出来才会发现,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过诸神,更没有无形的命运的手。
限制我们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困境。有人有能力突围,有人却一蹶不振,究竟我们会做何反应,跟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掌握以下技巧,能够帮助我们自己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困局,成为一个内心更有力量的人。
正确归因
那些习得性无助的人,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归责到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上头,比如“怪我生来就笨”,或者“谁叫我运气一直不好呢”。
这些归因方式,很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和无力感,因为这些因素是人力无法更改和掌控的。
相反,若失败之时,不要责怪能力不行,而是强调努力不够(某个方法还没掌握,某个习惯还需要继续坚持等等),那就更容易激发个体下一次探索和尝试的热情。
所以,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最好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成功是有谱的。
同样,让孩子知道出了问题,并不是他不行,只是需要寻找更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
获得多样的成功体验
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一门心思认定:我不行。
一旦遭遇失败,就会进一步固化这个“我不行”。
哪怕这成功只是:突破自我的当众讲演,坚持某个习惯足够长,学会做家务,等等。
而在教养中,要帮孩子体验成功,父母需要减少自己为孩子所做的。
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探索人生的更多领域,并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
而不只是学习。
因为,过于单一的成功体验,要么会把孩子逼上绝路,要么会让孩子变得自负。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成绩好一直得到大量表扬,那他就会认为自己哪里都好,甚至别人在其他方面的一点批评,都有可能承受不了。
一旦有一天,他的成绩下滑,他还可能面临崩溃。
要停下内心中自我批判的声音,转而去关注自己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而不是犯了什么错,有过什么遗憾。
做不到的时候,不苛责自己。
真正做到了,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可以放弃一些人和事。但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让自己幸福的可能性。
比如“我喜欢你穿成这样!”“我觉得你真乖/真聪明/真帅!”“我认为你很棒!”
这个时候,孩子是被动的,被品评的。
无论别人的评价是好还是坏,孩子其实都处于无助的、缺乏掌控感的位置上。
懂得鼓励的父母,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为孩子设定一个他踮踮脚就够得着的目标,帮助孩子不断找到自我力量。
好的鼓励不仅可以挽救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孩子,甚至还能创造奇迹。
好在,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依靠觉察和成长,选择不把无力、绝望和羞耻感,再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一个小小孩要存活在这个世上,而不至陷入无助,必须要建构起他的掌控感。
我确信,我有力量照管好自己的人生。
我清楚,前行的路上,我会获得成功,也会遭遇失败。
但无论荣光的时刻,还是落魄的时候,都有一份守望和支持在身后。
慢性感冒别忽视 防止引发其他并发症慢性感冒别忽视 防止引发其他并发症
提孩子胳膊“荡秋千”导致脱臼 孩子胳膊脱臼处理方法宝宝被臭虫咬了症状图片 宝宝被臭虫咬和蚊子咬症状对比图片区别孩子身上长牛皮癣怎么办 怎么正确护理孩子的皮肤婴幼儿中耳炎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