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十大老街 秋高气爽的天气不妨出去走走,怀旧复古风美照

时间:2017-11-06 11:59:37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中国有很多名声在外的老街:“屯溪老街”、“高淳老街”、“宏村老街”等。其实我们大台州也有很多老街,像“洪家场老街”、“仙居西门街”、“大溪老街”等,但大部分要么建筑损坏,要么受现代化商品销售模式冲击而落没,要么受城市化的建设而消失

那么问题来了,大台州的老街到底有没有涅磐重生的,有没有让我们儿时满满地回忆呢。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台州地区的十大老街。

仙居皤滩古街(原滋原味)

皤滩古街位于仙居城西25公里处的皤滩乡内,早在公元998年前,皤滩因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所对正是五溪汇合点,龙尾所在处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砖雕牌坊,高3.5米,跨度8米,所用砖外表上刻着一组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仙鹿、卉、人物等图案。古街区还保留着众多的“明清家具”及明清遗风,“古民乐”、“灯”、“民间大戏”、“明清道”、“八大碗”等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

路桥十里长街(涅磐重生

十里长街是台州路桥市场的发源地,是路桥商贸历史发展的缩影。早在东汉时,当地人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网,沿河而建,向南延伸,在邮亭一带设立驿站。宋代,路桥设镇,商风浙盛。十里长街初具规模后,逐渐沿河向南、向北发展,与石曲街和河西街相衔接,在南宋时期得到大规模发展。至明清,路桥商贸繁荣,成为浙东南著名商埠,十里长街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万物涌市,万商云集”的盛况。十里长街傍南官河而建,沿街房屋为明清街屋结构,以斗式吊楼二层为主,吊楼与底楼结合处的廊下三角雕有鸟、人物等各种精致图案,街道以青石板铺设,含河西街、邮亭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等七个街区,总长达5公里,它傍河而建,颇具江南乡之神韵,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路桥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今他是以明清古街古巷为特征,以传统商贸、人居文化为内涵,集商贸、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海门老街(涅磐重生

海门老街原称北大街,又名北新椒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后,此处街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荣,是当时海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着浓厚的台州历史文化。

由于年代久远,老街的建筑逐渐被破坏。2001年,椒江区人民政府投资8000万元,对老街进行改造,如今老街南北长225米,占地面积共计31亩。

这条浓缩了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海门老街,保留了不同时期风格。据说,旧时老海门人赴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归故里,依仿旧上海的模式,建起了一部分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加之街上店铺生意兴隆,由此得名“小上海”。故老街南北风格不同,北面多为欧式建筑,南面先有明清建筑,后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给老街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岩桥上街(基本消失

桥上街位于古代岩西城门(液金门)外,东依西江,南临西官河,紧连五洞桥。桥上街古名西桥,以西江和五洞桥得名。南宋时,为赵氏宗室定居地,有19人中进士;又是著名人物如南宋赵师渊、赵师雍,明末吴执御的故里。

桥上街是商贸之街。陆路是(岩)永(嘉)捷径的起点,道西江是澄江最大支流,源出太湖山,流至桥上街之北注入澄江,全长22公里。西官河连接西江,至桥王闸。西江与西官河是岩西部及邻县竹木柴炭通往县城的主要内河,至五洞桥终点。桥上街地处陆通衢的始终要地,历史上商贸活动十分繁荣,300多米长的街道,遍布各种商号,经营大小数百种商品交易。每逢集市日,人流如潮成为岩城区最的街市之一。

临海紫阳古街(原滋原味)

紫阳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名,全长1080米,为南北走向,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更是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州府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然而,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古街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大批文物古迹遭到建设地破坏。从2004年9月开始,市府城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对紫阳古街进行保护修缮,在保护好古街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挖掘古街相关的历史人物、古井、古牌坊、古桥,重开百年老店,并整合和引入了临海词调、越剧等文化要素丰富内涵。

保护修缮后的紫阳古街两侧均为二至三层木结构建筑,整条街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灰雕灰线精美而吉祥;五跨街而建的防火墙别具特色,再现了府城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繁华的商业盛况。

临海西门古街(原滋原味)

临海西门古街始建于晋代,全长637米,是台州府城历史上西出通往杭、金、衢的必经之路。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街绝大部分房屋破败不堪,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临海市政府投资2000余万元,对西门古街进行了保护修缮。如今,西门古街再度焕发生机,近30家百年老店重新开放,100余家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家入驻,修缮后的西门街与紫阳街形成“7字形”,再现了临海古城浓厚的人文历史和商业繁华的盛况。

椒江章安古街(已落没)

章安古镇与台州城区仅一江之隔,从市区到章安老街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古街全长660米,呈东西走向,清末民初,章安街上遍布着方氏店、裕泰当铺、南北货号、大型酒坊以及竹木柴炭、米业六陈、铜锡匠、产、铺客店等商店作坊,可谓百行百业,一应俱全。

如今的老街上,还是延续了当年的一些行业:老匠人的秤店,南北百货店,布店等等。目前,章安古街墙门店尚留有六七家,其中最大的一家是有199年历史的“方万盛”号,在台州独一无二。横跨在回浦之上的章安桥,始建于汉代,旧称赤栏桥 ,今桥为清乾隆45年(1780)重建。

天台三角街

三角街长50米,宽约2米,为南北走向,现街名改为“三角巷”。旧时的三角街连接着古永清街(现中山西路)与溪,因与永清街呈丁字形的三角,所以人们就一直称这条街为“三角街”,而老年人都简称为“三角”。溪一直是天台通往临海的运码,旧时这儿船只点点,相当,各路行贩汇拢于此,商客云集,旅客行程匆匆,大多在此歇担落。当年从永清街经三角街,出广济门,过中巷,就可抵达溪。所以三角街指的就是永清街至古城门洞——广济门这段街道,当时的三角街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人们沿街设铺,人来人往,十分地。街两边均为二层的木房。

三角街的西边有古井一口,名“三井”,旧时此处共有三口井,筑城墙时,填塞了其中二口,现只有这么一口了,此井传为晋阐法寺之洗井,名灵源井。井形如畚斗,所以人们都称其为“畚斗井”,有石级至井底,井源远流长,干旱不涸,可惜的是近年此井已湮塞。在三井的东侧有一殿,名“三井殿”,祀龙大帝,殿前建有戏台,现殿与戏台已联为一起。三井殿香火自古以来极为旺盛。

温岭温峤镇温岭街(2008年一场大火烧毁34间)

明清古街——温岭街仍保持着原貌,古街建筑是典型的“河街相邻,陆平行”的江南古街,南北走向,总长约1500米。温岭街分上街、中街、下街,街东临溪,隔溪又一单边街道,故又有前街、后街之分,街道为石板路面。因其地自南而北,上街地处南段,长约500米,宽约4.5米;中街长约155米,宽约3米;下街地处北段,长约320米,宽约3.5米;后街在中街、下街东边,隔溪相对,平行延伸,系单边街道,北至内河轮埠,长约530米,宽4米。前街多为二层楼的木建筑双面街,后街多为二层楼的木建筑单面街,街面多铺石板。街道较阔,有些地方有过街楼。街旁皆为明清所建的木结构瓦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通风良好。多为前街后院,数不清的小四合院沿着街道两边,呈孤形状向南北方向延伸。古院格式多样,有长方形的,回字形的。古院大多以姓取名:“谢家里”、“江家里”、“程家里”、“林家里”、“春和里”和“朱家里”等,布局为四合院,由正院、后园、天井、正厅和两侧厢房组成,两侧厢房对称,均有回廊通向正厅,屋梁、房柱粗大建筑布局严谨,相素大方,繁简得体。柱上施斗拱,斗上多施鸟形拱、拱、象鼻拱。斗拱上雕镂着形象各异的人物、飞禽走兽、几何图案。板上更雕刻着样繁多的纹图案和文字。温岭街民居之间为小巷小弄,分而不隔,处处连通。前后街之间以多座小石桥相接。其中一座建于道光年间的石桥较为精致。桥墩由石梁组成,梁道雕刻成龙形。前街有一口造于清代的当街井,名为古井甘泉。从沿街侧墙上斑剥的“新德和食店”和“绸布庄”、“永禧堂参号”等招牌字迹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昔日“三里长街,店铺千家”的繁荣景象。每逢农历一六的集市日,街上成龙,南货北和农产品购销两旺。除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集的摩肩接踵,纷繁。温岭街因商贸发达而闻名于台州六县。民国三年,太平县改名时,因温岭街的繁荣而改名为温岭县。

而今的温岭街每逢集市日,依然非凡,店铺林立,有卖器、做糕点、制作灯笼的小作坊,传统的工艺和古老的街道相依相存。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